天宏3娱乐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育人,利用数据分析课堂上学生学习行为,推进学校管理流程迈向数字化……
AI时代下,无论是国内外新闻,国家发布的新政策,还是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应用都能和人工智能挂上边。那么,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不断探索过程中,与传统教育相比较,AI+教育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10月16日—10月17日,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人工智能助力教学研修活动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区(简称川大附小南区学校)学校举行。来自成都各市(州)的210名专家学者、一线骨干教师于此共话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的发展图景及办学、教学成果。
AI+教育进校园 引领教学研修新航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当下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学会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为未来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活动现场,武侯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周文良现场在主题为“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的专题讲座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对当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文良介绍,武侯区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在科研引领、检测评价、课程建设、课堂变革四大策略推动下,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大数据精准教学,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优化供给、革新体制、升级环境、变革教学、改进评价、创新治理的“六位一体”的武侯教育经验。
为进一步探索与发展如何依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现场,来自成都市各市(州)的学校代表就《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测评实践研究》做了深入的专题交流和生动的课例展示。
其中,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集体备课主题,以生成式 AI 赋能集体备课的形式向参会人员做了专题报告;川大附小南区学校代表王瑞枫就数智低代码引擎赋能下的校园管理应用做了专题分享。
AI人机协同 共建共享教育新生态
“利用OCR图像识别技术将学生作文进行扫描,转化为文字,再利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英语作文进行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学生作文分数及分析报告,促进学生自学自评的学习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教学。”是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分校教师赵斯涵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智能化英语写作教学的具体体现。
此外,现场的学校代表各自分享其在教学中探索出的人工智能化赋能教育成果。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五年级教师代表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八单元为例,介绍了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星火大数据、智慧畅言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师集体备课赋能实践案例。
川大附小南区教师杨瑞雪表示,除利用数据分析课堂上学生学习行为外,传统的习作批改、评讲几乎是依靠教师自身及教学经验,而人工智能习作批改系统的介入,改变了这一模式。它帮助教师快速掌握班级习作完成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准批改,精准教学;学生能借助AI技术迅速找到习作提分点,实现精准化、个性化评改。
就此,川大附小南区学校教师谭淇月有同样的感受。她在观摩了成都市晋阳小学李淑英老师的习作课后表示,“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重视不够,课堂缺乏互动性、情境性以及生成性。”她说,晋阳小学分享的这堂课巧妙地融合AI技术,拓宽了习作课教学资源,解决了学生在写作文中“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更美?”的三个难点,紧扣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AI赋能教育 助力一线精准教学与管理
在课例展示与点评环节中,川大附小南区学校英语老师黄敏展示了一场以“Animals 对话故事”为主题的AI 听说课堂课例。
课堂上,同学们通过智能书写板提交任务后,大屏幕实时提供数据分析;在听说英语时,同学们手持智能语音答题器,每个学生听读情况也会在大屏幕上实时呈现出来,数据中详细分析出了孩子们的书写过程、答题过程、反馈过程。黄敏表示,这为实现英语精准化、个性化评改、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她说:“科幻片中的未来教学场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教育数字化应用为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AI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王瑞枫在主题汇报中也将学校智慧教育建设中的平台繁多、数据割裂形象的比喻为“有数无据”,为此学校探索低代码引擎赋能下学校内控、食堂、公务审批、校园活动等多场景应用,实现了教师、学校共治共创的教育生态。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实现一线精准办学、教学、育人是诸多学校,尤其是像川大附小南区学校这样作为武侯区智慧教育示范校的代表者,更是在未来发展中已有了新的方向与抓手。
当谈及未来发展方向与探寻怎样的新路径时,川大附小南区学校书记、校长金艳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她说,过去学校在武侯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以“云上南区”数据应用平台为基础,以“?(审辩)%(合作)℃(温度)”三维教育理念为核心,实施“定指标——建模型——做课程——采数据——做分析”的数据应用完成闭环行动,创新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突破评价结果运用,更好地实现数智赋能师生发展。
未来学校将立足教育教学,转变观念,坚持“儿童事大”价值追求,不断探索课堂变革新模式,找准教育教学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适切点,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持续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之路。
文 高晓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